如今,微信月活用戶已經到了10億,用戶高增長的紅利期已經過去,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到了成熟期這個階段的產品主要該想兩件事情:
一是如何最大程度的變現,提高單用戶的ARPU值。
二是下一步如何走,是預備新平臺,還是想辦法延緩現有產品的生命周期。
對于把連接一切作為戰略的微信而言,小程序正是這兩個陽謀的結合體。互聯網的下半場,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混沌的時代,也就是生態發展。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企業經過高潮的發展期,這一代的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一個滯長期。只有和傳統產業的結合才是新機會。
第一,流量也開始出現新特征:垂直化和個性化。像一些垂直場景,比如教育,健身,旅游這樣一些垂直化的場景,成為新的流量源。
第二,很重要的特征:線上線下成本倒掛。線下紅利期到來了。今天到處刷屏的新零售,到處看到的娃娃機,到處看到的橙汁機,椰汁機,自行車。它們的本質是什么?其實就是流量。
手機的普及,使得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下獲取一個用戶成本,變得比以往更低了。反而,互聯網上購買流量的成本,變高了。
谷歌去年,光預裝谷歌瀏覽器花的成本是12億美金,占了整個收入的12%。連這樣的巨頭,掌握著整個生態,流量上還花了如此大的成本。再看看Oppo、Vivo的崛起。其實也是靠線下的流量去和互聯網公司產生的競爭。
微信互聯網已成為事實,所以小程序是未來10年最大的戰場,也是新零售最佳載體。
微信小程序功能不斷的更新,從微信頻繁的更新小程序來看,微信小程序開創了一個萬億市場紅利,你準備好抓住這波機遇嗎?
微信擁有10億活躍用戶,成為了移動互聯網最大的流量池。無論是公眾號,還是小程序,都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主要是看你有沒有抓住機會而已。而能否抓住機會,思維真的很重要。若你無法準確把握趨勢,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2016年12月底,微信新增小程序首頁入口,新增Home 鍵,新增三點切換鍵。微信作為“虛擬系統”的存在已經初露端倪。小程序支持打開移動應用,也就是說從App分享到微信的小程序頁面,用戶可以通過這個小程序卡片回溯到原來的App。這也相當于告訴開發者:APP和小程序現在是共生的關系,不用擔心發展了小程序會造成核心用戶的流失,來發展你的小程序。這對線上玩家來講絕對是利好消息。
但另一方面,線上小程序已經成為線下消費服務的一個入口,借以撬動幾倍于APP流量輸入,小程序借助自身的優勢,已經迅速占領線上行業的一大市場。
微信小程序的意義,重新改造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的升級速度和革命性顛覆力量總是超出人們的想象力,2018年小程序必將爆發出更加巨大的盈利能力。
電商暗戰
普遍認為是小程序為電商甚至新零售帶來的新土壤。在電商層面,天貓和淘寶是阿里巴巴兩大核心拳頭產品,而小程序是具備成為第三個拳頭產品的新生物,小程序則可以挖掘與爭奪線下場景,同時又形成支付環境,這也是小程序獨特的時代優勢。
對于騰訊而言,小程序同樣是電商的新機會。根據阿拉丁指數平臺零售榜單,去中心化的零售類小程序在生態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阿拉丁發布的2018年首份微信小程序榜單中,在TOP100小程序中,泛電商類應用占比大。同時在微信發布的《2017微信數據報告》中,電商小程序是月訪問人數最多的5個行業大類之一。據微信開放平臺基礎部副總裁胡仁杰透露,95%的平臺電商已經接入小程序,其中包括京東、拼多多、蘑菇街等社交電商。
電商一直是騰訊想切的領域,甚至在微信里和淘寶相互屏蔽鏈接。垂直場景的服務型電商也是微信官方最為鼓勵的小程序開發方向,比如訂電影票去貓眼,訂機票去攜程去哪兒,訂酒店去藝龍,找房子去安居客,買家電可以直接去美的官方商城,買機票還可以直接去海南航空官方的微應用,還有拼團類的輕型電商。
商家是逐利的,如果新渠道能帶來銷售額的增加,有什么理由不撲上去呢?要知道優衣庫都做了自己的獨立APP。
種種跡象表明,對于商家而言,小程序更具進攻性,除了更好地服務用戶、綁定商家之外,也是對移動電商的全新嘗試,小程序能夠讓商家輕松開通電商服務。
小程序是對新零售的落地,可以說是新零售的一塊重要試驗田。所謂的新零售就是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對零售的所有環節進行改造升級,產品銷售也不再是簡單的銷售,而是服務和體驗。這恰恰與小程序最核心的收集用戶數據、為用戶提供產品服務功能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