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紅利見頂,自然增長失效,當下的互聯網正陷入一場空前的獲客危機,直到社交電商出現……
社交電商時代,小程序已成電商新基礎設施,那么相比傳統網店,小程序的優勢體現在那些地方?又為什么說電商一定要做小程序?
網店VS小程序

?獲客方式
從用戶角度出發,電商平臺購物一般從商品搜索開始,以貨比三家結束,中心化的流量分發方式催生了直通車這種競價獲客的方式,而小程序則完全相反,其最主要的流量來源是會話分享,通過社交口碑傳播觸達用戶,做到低成本獲客,二者間是平臺流量與私域流量的差別。
?經營成本
電商平臺有著穩定可靠的流量來源,但獲取流量并不是免費的,要么付費推廣要么賠錢做排名,旗艦店還需要承擔保證金、服務費與傭金等額外費用,而小程序并不存在以上支出,更重要的是無需局限于平臺規則,可獲得更多的經營主動性。

?百搭能力
經營網店除了基礎的優惠券與配合平臺活動外商家再無更多營銷玩法,而小程序在這方面則更接近于一個獨立APP,可添加各類營銷插件(拼團、秒殺、砍價、抽獎等),配合模板消息、會員卡、儲值等能力,可搭建一套從引流留存到喚醒的用戶經營體系。
電商為什么需要一個小程序?
?社交獲客
最近拼多多市值超越京東,大背景是社交電商的崛起,要知道微信有11億月活用戶,其中有數億是電商平臺至今沒有觸及的“保留流量”,這就要求商家來到社交平臺去主動觸達用戶,而小程序憑借營銷插件 社交入口使其成為了完美的社交獲客工具。

?私域流量
與電商平臺“琳瑯滿目”的商品信息流不同,小程序提供的是一種排他的購物體驗,詳盡的用戶數據配合豐富的運營工具,又允許商家精細運營自己的私域流量,在此之外,小程序面臨的限制更少,因此也可作為一個規避電商平臺監管風險的自留地。
?大勢所趨
與社交電商一同崛起的是視頻電商與直播電商,但三者的邏輯是相同的——主動觸達用戶,獲客越來越難的背景下,小程序電商初試鋒芒,即在一年內實現了40倍的業績增長,數據直觀的為社交電商的大趨勢做了注腳。
小程序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作為電商行業的新趨勢,經驗告訴我們,越早入局者往往越能占盡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