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但在實際診療中,還有許多患者因為診療不規范致使療效大打折扣,甚至失去生命。10月18日,第十四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在滬召開,一款基于《2019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以下簡稱“指南”)所開發的輔助病例決策的“小程序”正式發布,該“小程序”將實現診治規范指南從“閱讀型”到“應用型”的轉型升級,以智能場景賦能乳腺癌診治規范,并在醫生臨床工作中的推廣和應用。
精準診療讓乳腺癌從“絕癥”變成“慢病”
每年接診手術量占上海地區乳腺癌患者4成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披露,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78%。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可手術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接近90%。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早期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可實現臨床治愈,另有一些需要輔助治療的患者也像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病患者一樣,需長期隨訪、按需治療、帶瘤生存。專家表示,雖然目前有30~35%的術后病人會發生復發等情況,但大部分病人經過規范的綜合治療后,仍然能夠獲得長期生存。
“出院后多久隨訪一次?”、“飲食上有沒有忌口”、“術后可以做哪些運動”,類似這類問題是許多康復期乳腺癌患者及家屬極為關心的話題。
“既往醫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更多出于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相關文獻,不同醫院不同醫生的回答可能存有差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2019年診治指南修改過程中,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首次將“乳腺癌患者隨訪與康復共識”作為一個章節納入診治指南,這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么做有兩方面的考慮。首先,必須將康復隨訪置于和診斷治療同等重要的位置去重視和對待。再者,涉及上肢淋巴水腫預防治療、營養運動、居家護理、社會心理支持的行為和內容必須在臨床共識的基礎上,有效實現同質化和規范化。”邵志敏教授強調。
指南明確術后2年的患者一般3個月隨訪一次;術后3~5年,每6個月隨訪一次;術后5年以上,每年隨訪1次,直至終身。同時,診治指南中指出,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乳腺癌患者診斷后的膳食營養狀況、體力活動情況及個人生活方式與其轉移復發、無病生存和死亡率相關。專家也建議,康復患者盡量從食物中攝取營養,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在治療結束后盡量使體重的BMI控制在18.5~23.9kg/m2,避免高強度劇烈運動。
據悉,這本診治指南被乳腺癌診治專家譽為“臨床圣經”。
此外,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始終倡導保留乳房的外科手術。近些年,醫院保乳手術及乳房重建手術量均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保留乳房是手段,兼顧療效和美感才是目標。”邵志敏強調,沒有生存率和療效保障的保乳手術和乳房重建手術都是毫無意義的。
病理診斷是精準治療的“前沿哨”,對此,“復旦腫瘤”乳腺外科醫生在做保乳手術時,將“6面染色法”作為判斷切緣陰性的“金標準”,而不主張“冰凍切緣法”,這一病理診斷規范也成是新一版診治指南的重要更新內容。
智能“小程序”賦能診治規范“落地”臨床
順應精準腫瘤治療的發展趨勢,“復旦腫瘤”的乳腺癌診治指南2年更新一次。今年最新的指南對乳腺癌多基因精準檢測、早期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以及保乳手術的病理診斷等進行了明確和規范,并在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現場上線了一款“微信小程序”,以實現診治規范指南從“閱讀型”到“應用型”的轉型升級,用智能場景賦能乳腺癌診治規范在醫生臨床工作中的推廣和應用。
這款小程序是診治指南內容與微信小程序的首次“聯姻”,把既往紙質版指南“裝”進手機。“小程序”中收錄了最新診治指南的完整版和精簡版,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智能小工具用于輔助治療決策、外科指引、疾病分期以及藥物手冊的成功嘗試。
當進入小程序頁面后會發現,在小工具一欄有復發風險判斷、化療計量計算、再造假體匹配、輔助治療決策樹等8個量表。醫生可以通過輸入患者的病情情況,由小程序自動根據后臺診治指南的規范,初步出具一個診治意見或者評估結果,然后醫生可以根據算法得出的初步診療意見,再結合患者的情況給予精準治療方案的“施策”。
“這種小程序結合治療輔助決策系統,將有效輻射全國從事乳腺腫瘤診療的8000余位醫生,讓他們能有效將指南的應用從文字的維度轉到患者的維度,通過這種簡易的方式,更利于乳腺癌規范化治療在臨床實際工作的應用和落地。”邵志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