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這是我們從村里摘的小菜,您需要嗎?”8月9日,在長沙市天心區領秀金都小區活動廣場,一小時內百余份蔬菜便銷售一空,由長沙理工大學菜菜農業實踐團隊帶領小學生開展的“小小菜農”愛心義賣活動有序開展,這是菜菜農業實踐團隊在暑假組織的第五次公益活動。
朱杰、劉圣文等6個年輕人來自不同學院,但有著共同的特點——“閑不住”,從大一開始他們便參加了各種志愿活動,深入農村開展社會調研。
在農村待得時間久了,他們發現,農村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家家戶戶都有富余的農產品,從雞鴨魚肉到瓜果蔬菜,但是缺少銷售渠道。賣菜主要靠一個扁擔兩個筐,走街串巷,需要時間也需要體力,身體不好的和老人往往無法賣菜,只能看著很多農產品爛在地里。
每次返校,6個年輕人總會大包小包地帶點農產品回學校,在朋友圈里銷售,結果卻出人意料的好。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不再滿足于‘吃得飽’,更想‘吃得好’,蔬菜水果的健康新鮮成為大家的普遍需求。”朱杰說,“我們帶回的優質農產品受到了大家的青睞。”
6個人商量著分成小隊,深入到不同村進行實地調研、農戶信息收集和統計農產品品類。連續兩年暑假50多天里,不管天氣多熱,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走遍了長沙市天心區的10個城郊村。
2017年7月,他們有了“組團賣菜”的想法,長沙理工大學菜菜農業項目應運而生。
如何賣菜,考驗的是專業能力。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自主開發了“菜菜農業”平臺。朱杰、劉圣文來自藝術學院學的是平面設計,他們負責程序后端界面設計和架構,買菜賣菜在平臺上也實現了可視化;魏岑琛、杜逢清來自經管學院負責流程管控和財務管理,保證平臺有序運營;數統學院的黃雅娟負責后臺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陳若晨、劉圣文負責文案寫作,深入挖掘農戶種菜賣菜的故事,圖文并茂地展示在小程序平臺上。
平臺還建立了可溯源體系,每個農戶有獨立的溯源碼,為農產品辦理了“身份證”。掃描二維碼,社區居民在家就能追溯該份菜品出自哪個村哪個農戶,詳細的農戶介紹和直觀的菜地情況展示增加了消費者的信任感,同時建立起居民與農戶的情感鏈接。
為了保證蔬菜的新鮮度,平臺采取預售制,提前一天下單,次日早晨5點農戶根據訂單按量采摘、加工,貼上自家的溯源碼,再由合作社進行統一收集,上午9點~10點送至小區自提點,集中配送降低了物流與倉儲成本,打通了農產品銷售從田間到餐桌的“綠色通道”。
劉圣文也負責農產品的質量監控,他說:“以前,農民只重量不重質,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健康宣傳,要求不打農藥,少施化肥,定期對農產品進行抽查,將不合格農戶列入黑名單,從源頭上保證了質量。”同時,合作社收集菜品后也會再次對蔬菜進行檢測。
張翠蓮是菜菜農業的固定客戶,她說:“他們平臺的菜價格和菜市場差不多,但都是自然種植,菜的口感好,能吃出家鄉的味道。賣菜的都是農村老年人,方便了我們又幫助了困難家庭。”
2018年5月小程序平臺上線,菜菜農業實現了平臺建設、產品優化、品牌打造全方位的推進,開創了“一村一街道”的精準對接模式,搭建了城市與農村的綠色橋梁。
菜賣得好,參觀的人多了,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