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電商在過去幾年,一直爭議不斷。內容,不可置否,是拉動流量的一個重要引擎,但后續的商業化路徑,往往因為不夠持續或者強勁,導致巨大的流量并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出口。
微信小程序和騰訊直播,無疑是騰訊為解決轉化和交互問題下的兩個重注,圍繞此,近兩年也涌現出了不少差異化的內容電商。拿首先試水騰訊直播的小小包麻麻來說,根據公開數據,5月7日,它在1小時40分鐘內吸引了13.1萬人次觀看,銷售量超過1.5萬件,銷售額為216萬。
有人或許將之歸結為運氣,或者把騰訊直播看為內容變現的新大陸,但小小包麻麻的CEO賈萬興認為,它依然是一個內容而非賣貨平臺,因為交互感完全不一樣 ,甚至可以用直播的方式,把公眾號大部分事情重做一遍,大幅提高轉化率。
這種判斷并非沒有依據,在內容的商業化上,小小包麻麻早在公眾號創立之初,就開始籌劃,也是第一批建商城、做小程序電商的玩家,在過去兩年里依靠內容和商業的循環驅動,也積累了800多萬用戶,獲得數億元融資。
但相比于內容電商的各種試錯,它更強調內容的有效性和人格化IP的品牌回歸,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深度的信任,進而推出新的品牌和服務,這也會是差異于其他電商以及同行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內容電商怎么打,賈萬興提出了三個方向,要做下沉市場,做直播、短視頻,要擴展媒矩陣。而這些不同維度的延伸,本質上都要內容來展開,這里面變現的話,可以做內容電商,賣服務,也可以做知識付費,空間還很大。
圍繞內容電商的過去沉淀的經驗和現階段的種種疑問,近日,野草新消費專訪了小小包麻麻CEO賈萬興,從創業經歷談起,內容電商的核心打法到未來的變量,他為我們提供了諸多本質的思考。

采訪 | 張曉軍
口述 | 賈萬興
整理 | 鄭元昊

在創立小小包麻麻之前,我從事過多種不同的工作,其相通之處,還是對人性特別直接的理解,好的壞的都很多,這也對我后來做電商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比如十幾年前,我創立過TomPDA論壇,每天都要跟大量的人交流,當時也打造了國內最大的二手手機的交易社區。
你會發現,在北京買個手機3000塊錢不算貴,但到三四線城市,就是他一個月工資。對于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如果你不去跟他們接觸,很多感受是不能理解的。
包括在初期,我們通過在論壇上分享破解軟件,吸引了大量用戶。當時我作為總版主,有特別強的號召力,其實就是給自己設立一個技術大牛的形象,和今天KOL背后的邏輯一樣。
其底層的,我認為是學習能力。拿學破解來說,里面有很多難懂的匯編語言,需要記住各種短代碼,整個學習過程極其痛苦,但我還是花了半年時間學會了它。
后來做小小包麻麻也是一樣,當時我連淘寶和支付寶賬號都沒有,為什么還能賣東西?就在于以前對人性的理解和快速的學習。
包括做我們這個業務的同行業非常多,創業者幾乎不太可能發現一個只有你在游泳的藍海。而我們只能靠著底層的能力,去不斷、持續的競爭。

1、做小小包麻麻,是為了降低媽媽的焦慮
為什么會做小小包麻麻?2014年那會,我認為做公眾號可能是個不錯的生意,剛開始想的還是先引流,再靠高質量內容變現。所以初期,我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生意而非愛好來看,和當時很多互聯網的創業者不一樣。
從寫代碼做社區,到后面寫文章做小小包麻麻,背后也有很多相通之處,它們只是不同的手段。雖然我是技術出身,但本身很喜歡寫文章,做論壇那會兒就負責新聞版塊,所以我們有內容基因,只不過當時是數碼類的內容。
在內容上,和媒體相比,我們的文章時效性相對弱,不要求快,但要求有用。最初,我們靠著一篇篇爆文來獲取第一波用戶,之后也在里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當時我和老婆用5個手機,都加滿了人,微信后臺的所有留言,每天我們都會花兩三個小時回復一遍。
那好的內容如何產生?有的人會看重內容與用戶需求的匹配,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你要作為一個引領者和意見領袖。
往哪兒引?其實所有人都想擁有更好,更高品質的生活,具體到母嬰領域,可以是更好的婆媳關系,以及孩子的學習能力等等。
這些東西底層一定是相通的,并且一直存在著。我們沒有開創它,只是在對這些問題不斷地思考,提煉出來。
尤其是你作為一個過來人,了解后來人的喜怒哀樂,想讓他們過上更好更快樂的生活,把一些有價值的點找出來分享,他們就會認同你的觀念,形成追隨。
但有一點,我們是通過孩子發現了一個朦朧的需求,在做這個事兒的時候,需求越來越清晰了。最后總結下來,最大的需求其實是中國的媽媽很焦慮,我們要把這個焦慮值調下去。
2、做人格化IP,是對品牌的回歸
除了明白這種需求,之所以后面小小包麻麻能夠有效放大,跟其他母嬰社區相比,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IP。
IP大家聽起來會覺得是個時髦詞,但王致和、Louis Vuitton你知道吧?之前很多品牌或者IP,都是人格化的。只不過解放之后這些品牌消失了,或者由職業經理人去做了。
在過去,如果我是王致和的兒子,你罵王致和我就受不了,他的子孫為了保證牌子的質量,會很用心地去解決問題。
但如果王致和的經理叫李致和,再有人罵,最多扣我工資或者辭退了,本身跟我的榮譽和尊嚴沒有直接關系。
我們公眾號名字叫“小小包麻麻”,“小小包”是孩子的名字,等于說這個公眾號,邏輯上我們不允許它出任何問題。這其實不是創造,也不是創新,而是一種品牌和IP的回歸。
這種回歸會讓信任更容易建立。對人來講,有些人會跟古董建立情感,有的人會跟動物建立情感,比如天貓和京東,但人跟人是最容易建立情感的。
你會發現現在的這批KOL,全都是人,快手、抖音上直播的都是鮮活的人,而不是用文字塑造出來的,這種形象一出現,他就會非常快地建立信任,你后邊做的很多東西就都有了基礎。
那信任具體是如何建立的呢?我認為很簡單,實話實說就行。現在太多媒體都在顧左右而言他,你看現在的手機評測還有意義嗎?
所以,只要做的測評、寫的文章真實有用,讓用戶覺得不功利,他自然而然就接受你了,用戶數量也會越積越多。
現在很多媒體不這么做,是因為想掙廣告的錢,你在拿廣告的錢之后,主導權會弱很多。但我們本身是電商,相對強勢,比如有100個產品,就挑最好的賣,為什么要去夸一個不好的產品呢?
當然,做內容最后不是必須得靠電商,才能站著掙錢,知識變現可以,廣告也有可能。當你的體量大到一定程度,強弱關系就反轉了,所以這個東西是動態的,關鍵看你體量大小。

1、從內容到電商,關鍵靠信任
小小包包麻麻現在有800萬粉絲,依靠產出優質內容,一直還在增長。雖然現在速度不如以前,但我們不會因此壓縮這塊的投入,公眾號仍然是最大的價值洼地。通過它,可以把現有的用戶留住,同時也能幫你尋找到新的用戶。
內容之后,很重要一步是商業化,那如何把用戶引到我們的電商平臺上來呢?其實給他推薦我們喜歡的產品就可以了。如果用戶喜歡我這個人,喜歡我的生活方式,他就會喜歡我推薦的這些產品。內容電商需要強IP,這種靠KOL賣貨的方式,以前、現在、未來都一樣。
其實,小小包麻麻并不是從內容平臺逐漸轉到寶媽商城的,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在思考如何變現,計劃做商城。最初是每周一款產品,后來每周兩款、三款,到現在有一堆暢銷產品,慢慢把商城的屬性固定下來。
靠內容要搭建起一個商城,我認為關鍵還是靠信任。我們再怎么努力,也沒法擴大用戶需求,只能在我們這兒兌現他們的需求。
相比于云集、蘑菇街等女性電商,我們本質的差異在于,靠內容講故事,即把一個產品后面到底為什么好,告訴消費者。比如說我們會直接到荷蘭的農場,告訴大家這款牛奶整個的生產過程。
而且我認為,這種內容的生產和后續的服務是有門檻的,不是找幾個人就能干。它有兩個核心:一是對用戶心理的了解;二是對產品的控制。如果你做大量的產品,對產品的控制能力很弱,也很難理解用戶的心理。
所以,我們的服務半徑是有限的,其實你能把這幫有限的人服務好,可能是大幾百萬到上千萬,就很不錯。
之后,我們也會嘗試下沉,下沉的市場非常大,但我們不確定現階段就有這個能力,可能下沉到三線城市,就再下不去了,因為已經不能理解他們的世界了,自然有別人會去服務他們。本質上,錢都擺在那里,哪個離得近拿哪個,你別想著都拿走。
2、圍繞用戶推出新品牌和更好的服務,是一種巨大的能力
圍繞小小包麻麻現有的幾百萬用戶,我認為最大的價值在于,可以圍繞他們推出很多新的品牌。它可以是自有品牌,也可以是采購品牌,這是一種巨大的能力。品牌推出之后,其實我們可以靠這個掙一輩子的錢。
我們有賣貨場景,懂產品,有人設,到時候,我們賣什么產品,大部分母嬰號就賣什么產品,因為他們的選品能力比較弱,會直接在我們這里找。
小小包麻麻在選品上最大的特質,是特別嚴格,大概90%送到我們這兒產品會被淘汰掉。在同一類目、同一個價位上,我們只賣一款產品,讓用戶不用選擇。
另外,我們對品牌是不限制的,成熟品牌和新品牌都有賣。母嬰行業很有趣的一點是,談主流品牌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你在做父母之前,對母嬰產品里所有的品牌幾乎都不了解,正是這一點,讓我們有了在里邊講故事的可能。你就像一張白紙,我可以通過內容去影響你。
而且,因為母嬰類產品是高安全相關的,它最追求的并不是極致性價比,而是在安全可靠的基礎上盡量地實惠,這也給內容電商很大的空間。
不管是標品、非標品,還是自有品牌,我們最后給用戶留下的印象,更像是一種服務。
雖然我們體量很大,但不太會對上游供應鏈造成太多影響。一方面供給端極其充沛;另一方面,對于上游大量的產品,國家都有非常詳細的標準,不需要做太大改造。
但像在倉儲物流方面,我們會投入很大,因為要把服務做到位。如果一個用戶問我的產品發到哪兒了,我們再找快遞公司幾個小時反饋,這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
其實,我們的核心能力就是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你早上下單,下午就能收到貨,用戶體驗非常好,這些服務最后也都會變成信任。

1、做媒體矩陣,本質是幫更多內容創作者變現
以小小包麻麻為核心,除了本身的業務,我們還通過投資孵化的方式,做了百寶新媒體這種媒體矩陣的擴展,其目的在于,為女性用戶提供更全更好的服務,我們孵化的公眾號里,有做心理的,講故事的,穿衣打扮的等等。
對矩陣里的合作方來說,我們主要負責幫他們變現。因為有流量和能掙到錢,中間是一道鴻溝,我們就是要把這個鴻溝填滿,讓他們在做內容時衣食無憂。
所以在本質上,我們扮演的是孵化器的角色,為他們提供商城和供應鏈,并通過入股的方式,跟他們直接分潤。
但我們絕對不會考慮,把大量內容集合到一起去賣貨。供應鏈可以打通,各自的粉絲層面是打通不了的,那是你自己核心的東西。
如果打通,受益的只是平臺,那對KOL有什么用呢?中心化基本上是利己思維,騰訊的公眾號體系做的這么好,在于它是個去中心化的系統,沒有雁過拔毛,所以我們才會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干。
2、內容仍是未來布局核心,短視頻將大有可為
面對未來,我們還在做諸多的探索。
比如像社交電商這塊,雖然現在有許多頭部了,但我認為在特定的領域還有機會。2014年,我們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大家都說做公眾號已經是末路,可小小包麻麻還是抓住了內容電商和小程序的紅利。其實,你做一個事最好是在什么時候?要么是1年前,要么就是現在。
而且云集上市,讓我感覺,這里的政策風險已經比較低了,是可以去嘗試的。現在我們已經有這么大的用戶基礎,就看你的能力能否支撐起來。
未來,小小包麻麻主要還是會往內容方向布局,這是我們最核心的部分。因為如果你做電商的話,你就要有產品,有產品就要有介紹產品的內容,以前我們的內容都是文字的,以后可能會是視頻的,里面還有很多嘗試空間。
而且,以后內容肯定會越來越值錢,因為通過內容本身能建立信任,你就變得有用了。賣產品僅僅是最簡單或低效的變現方式,未來還有很多變現方式,比如你可以賣服務,做知識付費。
短視頻這種內容載體,未來會更容易被人接受。現在能看文字的人越來越少,大家對內容的得到感要求越來越高,你會更想要實操性強的內容,比如說哪些話就可以緩和婆媳關系,而不是一些空洞的理論。
所以,我們并不把賣貨當成小小包麻麻一個主要方向,因為賣貨的變現效率低,先做內容,之后去做品牌,做服務,這個才是最核心的。
我們為什么要去賣產品?是因為我們的用戶之前得不到更好的服務,比如我們賣的比京東便宜,并且可以隨便退換貨,服務好,用戶才持續在我們這兒買東西。
所以,我們要大量地提供服務,最后是這個服務本身掙錢了,不是說單純地去追求做電商。
3、用直播的方式,把公眾號的事情重做一遍
在業務模式的探索上,前段時間,我們抱著嘗試的態度,搞了微信直播,但效果遠遠超出了預期。最近好多人找我聊這個,認為這是電商變現的新方式,但實際上把這個事看大一點,會變成什么呢?
其實我們可以用直播,把之前大部分在公眾號里面干的事情,重新做一遍。比如說過去我們寫過秋季腹瀉的內容,現在可以找一個專家用直播再跟大家講一講。
因為直播很高效,這樣重做一遍,會讓你的IP變得特別強,而且交互感完全不一樣,就像看雜志與看電視的差別。所以,直播未來會成為一個跟公眾號用戶互動非常強的方式。
我們在試驗的時候,貨賣的很好,但賣貨只是一個結果,并不是我們的目標,你要把它變成目標的話,中間好多路很容易走偏。
我們給用戶提供了很多他需要的東西,產品只是其中一類,做的這些事其實就一個目的,為了跟用戶建立深度的信任。信任本身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信任的建立很困難,失去信任又很簡單,所以在其中,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比如我們之前有一款帶有十字印花的兒童T恤,當時印十字的時候,做了磨毛處理,但沒有用風吹,所以會有些浮毛在T恤上。我們賣了4000件左右,有三四個用戶反映孩子穿上之后身上有毛,于是我們就把這4000件衣服全部送給了用戶。
這個瑕疵大家能忍受,但是我們不可忍受,覺得這事兒是自己沒做好,不能獲得用戶100%信任,反而給他一個不好的東西。
所以,信任建立是要花時間和成本的,如果真的做到那個份上了,信任自然會來。一旦用戶信任你了,你就可以變現一輩子。但如果一味地只強調變現,你就只能收割一茬,這是巨大的區別。有時候慢就是快,你得去尊重用戶,沒有人是傻子。
往后走,我們想把騰訊直播打造成一個內容而非賣貨平臺。因為公眾號里的KOL是有內容屬性和輸出能力的,不像在快手,雖然也能掙錢,但很難生產專業內容。
我認為,未來騰訊直播會跟公眾號形成強互補關系。過去騰訊公眾號體系最大的問題就是視頻,你只能嵌入,播的時候很有可能還有廣告,弄得比較別扭,有了直播之后,跟過去就不一樣了。
至于會不會有巨大紅利,關鍵得看它的規則。但公眾號直播這件事本身是有意義的,公眾號、小程序和騰訊直播就像三根手指頭,它們可以相互配合操作,然后自己也能單獨干點事。
對內容電商來說,騰訊直播將是個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大幅提高轉化率,但同時對播主要求很高,你得有特別強的表達能力,肚子里有貨,最好還長得好看。
因為很多人以前雖然有人設,但這個人并不是本色出演,在這種情況下,做直播就可能就會被刷下去。
而且,對大部分人來說,騰訊直播也不是一個新的試驗場地,因為如果你沒有用戶基礎,這個試驗是沒有意義的。

小小包麻麻發展到今天,也有自己的教訓。
第一,在利用廣點通,可以非常便宜獲得粉絲的時候,我們沒有抓住機會。當時我們敏感度不夠,沒有花錢買時間的概念,但你一個月達到100萬粉絲跟一年達到,完全不一樣。這也是一個特別好的經驗,后面我們做事都會加上時間的維度。
第二,我們去年大促的時候,其實爆倉了,因為產品比較多,再加上銷量很高,后面就循環不動了。那我們要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專業的事找專業的人做,用人辦事,而不僅是辦事用人。
以前我們遇到個事,會覺得有這么個人,讓他去辦就成。現在變成了,我有這個事,需要找到專業的人來梳理它,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現在,我對團隊的要求最看重的是學習能力,因為大部分人的成長其實是停滯的,這是客觀規律。但如果你在一家快速發展的公司里,由于業務在不斷地擴展、嘗試,就需要你有不斷學習的能力,不然就會被淘汰掉。
對我來說,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發掘人才與培養人才。包括我建了學習群,里面既有思維方式的分享,也有一些事情做法的示例,這樣虛實結合比較好。
我相信,人才是要培養出來的,而且在自己的體系里面一定有適合的人,否則你可能沒有給他適合的權力和責任,如果你提供了這個機會,一定會有人能站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