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不斷向各個行業滲透并深刻影響國家政治、經濟、民生、國防等領域的同時,其安全問題也將對個人隱私、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帶來巨大的潛在威脅,如何應對這些巨大的挑戰,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國家數據資源大量流失。互聯網海量數據的跨境流動,加劇了大數據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大量流失。隨著未來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涉及國家安全的政府和公用事業領域的大量數據資源也將進一步開放,但目前由于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尚不健全,極有可能造成國家關鍵數據資源的流失。
大數據環境下用戶隱私安全威脅嚴重。大數據環境下,人們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明顯下降,導致個人數據能夠被廣泛、詳實地收集和分析。大數據被應用于攻擊手段,黑客可最大限度地收集更多有用信息,為發起攻擊做準備,大數據分析讓黑客的攻擊更精準。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更多信息可以用于個人身份識別,而個人身份識別信息的范圍界定困難,隱私保護的數據范圍變得模糊。以往建立在“目的明確、事先同意、使用限制”等原則之上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在大數據場景下變得越來越難以操作。
基于大數據挖掘技術的國家安全威脅日益嚴重。大數據時代美國情報機構已搶占先機,美國通過遍布在全球的國安局監聽機構如地面衛星站、國內監聽站、海外監聽站等采集各種信息,對采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快速預處理、解密還原、分析比對、深度挖掘,并生成相關情報,供上層決策。
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不足引發數據資產失控?;A通信網絡關鍵產品缺乏自主可控能力,成為大數據安全缺口。我國運營企業網絡中,國外廠商設備的現網存量很大,國外產品存在原生性“后門”等隱患,一旦被遠程利用,大量數據信息存在被竊取的安全風險。我國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防御手段能力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建立起針對境外網絡數據和流量的監測分析機制,對“棱鏡”監聽等深層次、復雜、高隱蔽性的安全威脅難以有效防御、發現和處置。